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316 太空人均算法 (第1/2页)
现在在c国之外,运转中的电磁发射井总共有四座,分别是r国两座,西中洲一座,are一座。 电磁发射井在电力供应足够充沛的时候,发射效率很高,但实际操作中,受到生产及质检能力的限制,这几座的利用率并未填满。 r国两座加一起,对低轨道日均投放量为5.2吨。 看起来好像不少,可r国的井是4.1米井,单发投送能力就接近四十吨,两座加起来日均才五吨,明显不够看。 其次是are的那座,日均投放量为3.2吨,考虑参与方受实力和受到宗教影响更大,单座3.5米井达到这个水准已经不错。 最烂的还是慢悠悠的西中洲。 虽然在建造过程中被多次打脸,多次“加速”,但西中洲的节奏就是比较慢,即使井造好了,利用率也十分有限,这座井的日均发射量,到五月份的整月统计,才将将达到日均投放2.5吨。 c国境外全部加一起,日均投送量都没到11吨,比境内单座3.5米井非检修周期的效率还差。 可也没什么好责怪的,他们的工业实力摆在那,加上体系效率问题,要应付怪兽的情况下,确实拿不出那么多资源投入到这方面。 在第三阶段物资囤积开始后,地面行动已经和太空系统的生死存亡没多少关系,c国便放松了部分合作条款的监督,让他们能往末日空间站那边赚点外快。 钱在这个时代已经没什么用了,赋予国际交流物资价值的,是工业生产能力。 a国如今的举债规模也没有财力向外兑付资金,具备交易价值的主要是高端工业产品和末日空间站的船票。 a、c两家的太空系统,各方面相差非常多。 c国也卖了一波票,但没涉及资金流动,这些人上天也不会有地位上的优势,反而要受到月宫的管理钳制,对于财团、跨国富豪的吸引力其实比较有限。 a国的末日空间站商业性质较重,只是受限于航天投放能力,额定人数特别少而已。 现阶段愿意用十几亿甚至数十亿a币买一张票的也大有人在,他们也乐得对空间站开出一波扩建计划,并规划了少量“精英”额度……其实就是上天打杂的。 钱弄到手了,投送能力却不够,顺理成章的从电磁发射系统这边找补。 c国之外的四座电磁发射井,到六月时,有八成的投送能力都用于支援末日空间站的建设,但仔细算算,每天八吨的投放能力实在不多。 c国现在用的太空永久居住标准分作几个组成部分。 水电氧是一个体系。 每个名额都需要有每天0.8立方氧气再循环能力,地表普通人为0.5立方一天,多出来的部分除了补足太空人员防止骨质疏松做运动所需,剩下的是储备、事故应对能力等。 太空里获得氧气的方式主要是电力脱碳,包含日常生活用电,这里就产生一个硬性的电力指标。 水电解出来的氢氧比例没有余量,主要用于供应轨道调整发动机工作。但旱魃系列的核动力发动机只加热氢,没有氧的参与,所以月宫会多出来一部分氧气,在给两站补充水资源时,顺便携带液氧,这部分主要补充日常开关气闸流失的少量气体,以及站内维修与生产工作的损失。 水电氧体系加一起,产生出人均设备重量,约七吨。 接下来是基建部分。 这里的基建指硬性的生存、种植、活动需求,包含住房、休息娱乐等,都按人均计算,为了能达到永久居住条件,空间感要比传统航天器大很多,因此重量也比较大。 不考虑工业发展条件的情况下,该项占比最大,人均重量达到二十一吨。 然后是应急储备。 应急储备,指受到太阳活动影响,有时候空间站不得不降低自身发电能力,而发电能力降低,很可能会影响到食品产出。 把时间轴拉长,一百年里总会有那么十个月甚至更长时间,这就需要低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