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9章 缺银子的无奈 (第2/2页)
钢厂是肯定不够的,苏承羽粗算也得四五万两投入才行。他下意识地就想去贷一笔款…… “银行真的是个好东西,可惜没有啊。”他长叹一声,只能重新面对现实,想要低投入,快速产出,选择就只有一个——坩埚炼钢。 他重新拿过一张纸,列出坩埚炼钢的设备:库房、坩埚、地炉、鼓风机,完毕。总支出大概也就三四千两。 改为坩埚炼钢,苏承羽也不得不将目标产量降低到每炉一吨以内了。 定下了方案之后,具体的问题也就跟着来了,坩埚、地炉的尺寸,鼓风设备的风量,炼炉需要多少人,铸造锻造工序需要多少人,甚至生产什么产品都得预先规划好。 他只觉得一阵头大,看看手里的这些问题,似乎寻找工匠的事能交给别人解决。 于是他叫来乔千和洪思,让他们带人在龙南各处寻找铁场、炼铁作坊之类。也不说挖人了,就直接把铺子整个盘下来,如果有规模较大的再回来通知苏承羽,由他出面亲自去谈。 待两人离开,苏承羽又想起另一些必需品——耐火材料。他只得再派人去采购耐火砖、高岭土、石墨等材料,并且特别嘱咐,如果龙南买不到就去赣州,总之必须尽快购齐。 待吩咐完这些事项,苏承羽总算能静下心来提笔计算锅、炉的参数了。 按照每炉接近一吨的出钢量,坩埚的尺寸定为直径半米,高七十公分的柱状,底部是半球形,此外还有个带观察孔的盖子。地炉用耐火砖铺垫,尺寸只需比坩埚略大个几十公分,再加上鼓风口和烟囱就行。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麻烦,到次日清晨,他总算是将所有部件的设计图纸绘制完成。只是具体是否合适还得等实际投产之后才能知道。 不过即使这次设计得不是那么完善也没关系,就当是给以后积攒经验了,毕竟只是个一吨的小炉子而已。 至于炉料配比、鼓风量等等,他眼下连计算都不知道要怎么入手,只能在具体生产的过程中慢慢测试了。 古代的工业生产就是一种靠反复尝试积累经验,最后达到目标的过程。苏承羽心中自嘲,自己来到明代没多久,就不得不开始学习古人的生产模式了。 他放下笔正打算睡一会,就听到侍卫禀报,乔千回来了。 乔千进军帐行礼之后,便兴奋道:“爷,真是瞌睡来枕头,东里仁堡有人要卖一处铁场。” 苏承羽立刻睡意全无,吩咐备马赶往东里仁。 这是一处在这个时代规模不算小的铁场,占地十多亩,就建在一条宽阔的河边上。 沿河还建了座水排,使用水流力带动石碾来粉碎矿石。 苏承羽远远就看到铁场里两丈多高的炼铁高炉。虽然是土制高炉,但看其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,高大的炉顶正在飘着黑烟。 听伙计说来了位军爷,坊主忙赶了过来,离得老远就大礼参拜。 苏承羽一见来人立刻乐了,这不是昨天来投标的何掌柜吗?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