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百六十五章 单枪匹马力挽狂澜 (第2/2页)
指作为社会基本成员主体的劳动群众人民出城者数万计。--《广州军务记》 一个国家的普通人,区别于少数有特权者 人类上古之时,人民少而禽兽众。--《韩非子·五蠹》[1] 引证解释 1.百姓;平民。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。 《诗·大雅·抑》:“质尔人民,谨尔侯度,用戒不虞。“ 北魏杨炫之《洛阳伽蓝记·闻义里》:“九月中旬入钵和国……人民服饰,惟有毡衣。“ 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府尹把高俅断了二十脊杖,迭配出界发放,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。“ ***《论联合政府》:“人民,只有人民,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。“ 巴金《探索集·后记》:“我爱我的祖国,我爱我的人民。“ 2.泛指人类。 《神异经·西南荒经》:“知天下鸟兽言语,土地上人民所道,知百谷可食,草木咸苦,名曰'圣'。“ 唐李冗《独异志》卷下:“昔宇宙初开之时,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,而天下未有人民。“ 鲁迅《朝花夕拾·无常》:“人民之于鬼物,惟独与他(活无常)最为稔熟,也最为亲密。“[1] 社会含义 人民主要是指“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。“[4] 根据***思想,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、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、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。[2] “人民“一词古已有之。 在中国古籍中,人民一般泛指人,如《管子·七法》:“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“也指平民、庶民、百姓,如《周礼·官记·大司徒》:“掌建邦之生地之图,舆其人民之数“。在古希腊、古罗马,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、m.t.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过人民的概念,但它是指奴隶主和自由民,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。近代以后,“人民“的概念被广泛使用,但往往与公民、国民等词混用,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。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,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和确定的含义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、政治的范畴,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。但在不同的国家、不同的历史时期,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。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,一切抗日的阶级、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;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、地主阶级、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、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;在社会主义时期,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,不仅包括工人、农民和知识分子,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。[3] 根据1982年《宪法》修订的内容,人民可理解为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的人。 人民与公民、国民是不同的概念,虽然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社会关系和人们在国家中的地位,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人民是个政治的概念 人民是个政治概念,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,是相对敌人而言的,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