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25章 鲨船 (第2/8页)
就去五六个人到那家里去捻。 线捻好了以后,就该往织机上架了。也就是把线分别架在横线和竖线的框子里。 整理一下就可以开始织了。 “椴木织”跟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跟农耕期忙闲的衔接也很恰当。这也是“椴木织”能延续至今的一个理由吧。 每年的4月,当冰雪融化了以后,就是采第一茬山野菜的时候。采完了农耕也该开始了。等种完了田,第二茬山野菜,像槭菜、竹笋这样的又可以采了,这个也完了以后,就该到了砍伐椴树的时候了。伐了树,剥了皮,就到了盛夏时节,休息一段时间以后,一进入9月就可以煮树皮了。接下来,等割完了稻子,女人们就该真正开始“椴木织”的作业了。 现在,为了来观光的游客,我们的“椴木织中心”一年都在不停地织呀、捻呀,进行着一系列的加工作业。 托大家的福,“椴木织”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长,这是既难得又值得高兴的事,但是,目前的生产量却跟不上。这是一个难办的问题,主要是因为没有继承人。 过去,嫁到关川来的新媳妇,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学会这门手艺,否则会被人看不起。所以,她们都很认真也很用心地学,当然也吃了不少苦。现在的年轻人,到底是时代不同了,绝不会做委屈自己的事。继承人的问题也许就出在这里吧。 “椴木织”是我们关川的骄傲,它能让各年龄层的人都能找到用武之地。已经延续了这么多年的工艺,真想让它作为村子的一种代表工艺再延续得更长远。 柳编手艺人田中荣一/丸冈正子(1934年3月7日/1923年3月13日生) 盐野米松:有一种装行李用的柳条包,就是在旅行或搬家的时候把衣服等日用品装进去,然后用绳子捆好,或搬运或邮寄就可以了。除此之外,还有比柳条包小很多的被用做饭盒的小柳条包。现在这些东西都看不到了,因为它们都被别的材料所替代了。 技术是因为有用才能保留得住,也才能流传下去。 具有制作柳条包和旅行包技术的人倒是还有,但是,现在没有人用这种东西了,所以他们也就拿不到订货了。又因为没有人制作这种东西了,所以,也就没有人再卖为生产它的原材料了。杞柳工艺的材料是一种叫做行李柳(学名Salixhoriganagikimura)的植物,它曾经是在日本的各地都能找到的植物。材料很多的时候,可以从那众多的材料当中挑选出最好的,然后来编出最好的物件。在博物馆的展室里,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做工精细的作品,虽然已经历了很长的岁月磨难,但还是那么漂亮。这样的东西并不是因时代的进步而得到发展,尤其是手工艺,倒是相反的情况更多。 日常生活用品的销量是靠着消费者来维持的。如果有一个地方的齿轮脱了轨,那它就像是陷进了不能自拔的沼泽地,并且会慢慢消失掉。 技术好的手艺人皆年事已高,但他们还在为保存这门手艺而倾注心力。杞柳工艺就是这样。编制花笼,还有买东西用的筐,只是作为一种土特产或工艺品,要让它再辉煌一朝恐怕不那么容易了。 这种柳条包的产地在兵库县丰冈市的附近。由于流注日本海的元山江经常泛滥,使这一带的生态环境很适合柳的生长。于是,那里一片片种的都是柳。现在,种植还在继续着。丰冈有一个“杞柳制品协同组合”,在那里生产一些供观光用的土特产和工艺品。田中荣一是“协同组合”的理事长。同时,他自己还有一个专门收藏柳编物的博物馆。 他给我们讲关于柳树的年代推移,讲他们栽培柳树的经验和杞柳工艺的特征。 丸冈正子给我们演示了编制小柳条饭盒的过程。这种由麻丝跟柳条的组合而编成的盒子有着不可思议的外形。 田中荣一口述: 我居住的兵库县丰冈市但马镇是一个地处山中的小镇。“但马”的方言发音跟“谷间”的发音差不多,正好体现了我们那里的地理特点,周围满视野都是山。志贺直哉(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——译者注)那篇闻名的小说《在城崎之上》中出现的城崎温泉就在我们那儿附近,还有一条注入日本海的元山江从镇上流过。 这条江在过去经常泛滥、发洪水,有时还会一连多日呈现出一片广阔的湖泊状,稻子都会因此烂掉。尽管是这样的地方,但杞柳却能顽强地生存,而且长得很好。 也许正因为如此,才会有了杞柳的编制工艺吧。 我们带来了编柳条包的原材料——柳。本想给你们看看的,可是它们已经干枯了(笑)。杞柳的种类有700多。今天带来的这种是叫做行李柳的专门用来编笼子呀筐一类东西的柳。 在我们当地会把柳分成大叶、中叶和细叶三种,根据它们的大小不同而决定了用途也木同。 过去,全日本各地的柳材都集中到我们丰冈地区,那数量有三十七八万公斤之多。那时候,编得最多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柳条行李筐。大正年间(1911一1925年) 叫“大正筐”,在当时很盛行的。过了不久,新开发了用人造纤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