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师孔仲尼_第二百五十四章 鲁之忠士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百五十四章 鲁之忠士 (第1/3页)

    鲁国公宫,鲁侯端坐在殿堂之上,脸上还残存着劫后余生的庆幸。

    而在他的下手方向,季孙斯与叔孙州仇与他几乎如出一辙,唯有孟孙何忌因为早已得知阳虎的叛乱计划,此时依旧能维持淡定。

    而一旁的众位鲁国大夫们,有的才刚刚搞明白曲阜城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。

    而另外一部分甚至没有心情去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,他们身上挂着彩、脸上缀着灰,显然在来到公宫前经历了一场凶险的血战。

    谋诸大夫子服回看着同僚们一个个如此狼狈,忍不住当堂痛骂道。

    “从前我陪同先君昭公出访晋国,回来时,曾对季平子说过:‘晋国的公室恐怕要卑微了。国君年幼孱弱,六卿强横骄奢,这已经成了习惯,如此习以为常,公室能不卑微吗?’

    然而,当时季平子以为我年幼,并不相信我的言论。

    而等到后来,他去晋国参加晋侯的葬礼时,才明白我所说的都是真相,还称赞我说:‘子服回的话可信,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地,看来子服氏后继有人了。’

    然而,平子虽然肯定了我的言论,却并没有将我的话记在心中。

    他放任阳虎这样的家臣在族内做大,等到他一去世,阳虎便发动叛乱,窃取了季氏的权柄,代行国政。

    现在,又妄图颠覆国家,进而灭绝自己的主家季氏,取代孟氏,改换叔孙氏。

    从前平子与我为了晋国的命运而担忧,现在回想起来,难道不可笑吗?

    晋国的国政最少是出自六卿,但鲁国的国政却取决于家臣。

    此次曲阜兵变,倘若不是菟裘大夫引军力战,国君也定然将死于战火,如此一来,鲁国的宗庙祭祀将要如何延续呢?”

    站在一旁的孟孙何忌听到这话,顿时品出了子服回话语中的隐藏含义。

    子服回这话说的,明面上是在表彰宰予力战有功,但实际上却是在隐没孟氏的功劳,顺便还把阳虎作乱的大锅全都扔到了已经死去的季平子头上,借此来为季孙斯开脱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在场的大家伙都知道子服氏与季氏向来亲近,换了个外人来听这段话,可能还真就被子服回给混过去了。

    但想要糊弄孟孙何忌,那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孟孙何忌冲着身旁的弟弟南宫说使了个眼色,南宫说心领神会,立马来到鲁侯面前请命道。

    “下臣同样赞成子服回的看法,此次平叛,菟裘大夫宰予率领菟裘甲士护卫公宫、保卫国君,还与小宗伯孔丘一同发动国人攻打阳虎,如此功绩,理应重赏。

    而孟孙何忌撞破阳虎阴谋,从他的手中救下危在旦夕的季孙斯,阵斩阳虎从弟阳越,这同样功不可没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孟氏家臣公敛处父又领受上命,在北门联合谋诸大夫一同击退公鉏极,与宰予一同解救叔孙州仇,这样的功绩也不容忽视。

    至于城内的诸多大夫,不论是东野氏、荣氏,抑或是子服氏、孔氏,乃至于国人中的殷民六族、商奄之民,全都立下赫赫之功。

    如今城内乱局已平,下臣请求国君下令,诛灭季氏中跟随叛乱的族人,剥夺他们的封地爵禄,并以此来补偿、安抚那些在叛乱中立下功勋的忠贞之士。

    以求做到赏励忠良、谴斥邪恶,肃正国中风气。”

    在场的大夫们听到这话,顿时面有异色。

    大家都看得出来,孟氏今天是和季氏杠上了。

    不过说回来也是,阳虎虽然被赶出了曲阜,但现在季氏族内局势不稳,上军的指挥混乱不堪。

    而孟氏的下军则因为提前做了准备的原因,调度起来犹如挥舞手臂一样顺遂。

    如果季氏不答应惩治那些过往跟随阳虎的族人,拿出一部分封地与田亩分给孟氏,恐怕今日是绝对无法善了的。

    孟氏和季氏正面对垒,那么叔孙氏的态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了。

    大伙齐齐望向因为失血而导致面色惨白的叔孙州仇,猜测着他到底会在季氏与孟氏之中选择哪一边。

    叔孙州仇看见众人都在看他,也不想由自己抗下这个雷,而是开口道。

    “孟孙的话虽有可取之处,但是下臣觉得,现在曲阜局势刚刚稳定下来,实在不宜再动干戈。况且,我听说,当初我国的贤大夫臧文仲处理国事时,总要三思而后行。

    而现在,对待生死赏罚这样的事务,仅仅凭借几个人的三两句话便做出决定,难道不是太过于草率了一些吗?

    再者说,菟裘大夫先前为了营救我时,曾经向那些追随阳虎的上军将士许诺,国家平叛只诛首恶,不伤从党。

    那些受到阳虎蒙骗的士卒,因为相信菟裘大夫的信誉,所以纷纷放下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